12月4日下午,“40歲以下青年教師學術論壇”在19號樓301會議室舉辦,分別邀請能源與材料學院鮑華教授、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王瑞雪博士、外語與文化傳播學院余平博士、經濟與管理學院範濤博士、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牛森博士和智能製造與控製工程學院何成教授,從人才項目、縱向項目、技術經理人、決策咨詢專報、AI賦能科研🤳🏽、科技成果轉化等六個維度分享他們的經驗💲,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包容👵🏿🚄、高效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青年教師在學科交叉融合、科研方法體系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與合作🧚🏻,點燃青年教師投身科研的熱情⬅️,堅定其科研信心,推動學校整體學術水平邁向新的高度,共有百余位青年教師參加。副校長徐玉芳出席並講話,論壇由科研處處長徐海萍主持👋。
徐玉芳從“突破極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切入,介紹了學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發展和規劃。她表示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靈魂與核心🧑🏼🏫,不僅關乎學術深度與廣度,更是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跨學科🟥、學科交叉融合乃至超學科團隊的建設🚣🏼♀️,是解鎖科研新領域🩹、培育創新成果的必由之路。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徐玉芳希望廣大青年教師作為學校科研事業的新生力量➡️🙏🏻,要勇於擔當,敢於探索🫷🏼,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政策與平臺資源,將個人成長融入學校發展,產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共同推進學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
徐海萍高度評價了青年教師作為學校科研事業中堅力量在高質量論文發表、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批🚣🏻、成果轉移轉化🤷、決策咨詢專報采納、國家標準製定等一系列關鍵領域取得的科研成績。她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做“有心的科研”,同時倡導青年教師擔任技術經理人角色🧴,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添磚加瓦🧑🏼🎓,共同推動學校科研事業的繁榮發展。
鮑華教授圍繞“青年教師成長之路”展開論述,結合個人經歷,從申報材料與科研人才發展兩個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學術見解與科研歷程。人才類項目申報是一個系統工程🛒,青年教師要做“能發文章的科研”“追逐熱點的科研”“自己認為重要的科研”,凝練學術成果,培養獨立科研能力,通過深耕特定領域🤨🏃♂️,打造獨特學術標簽,實現個人學術品牌塑造。王瑞雪副教授從“激發創新”的角度,作申報科研項目經驗分享,為青年教師從“新”開始科研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做科研👷,需提前充分準備,時刻留心行業會議,緊跟新技術新方法的前沿動態🏇🏿,敏銳捕捉問題,將挑戰轉化為研究契機👩🏽🎤,把任務當機會🎞,重視積累,源自熱愛,不為基金所限👩🎓,終將有所收獲🛵。余平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橫向項目對接方面的實戰經驗,強調了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技術為體🚶🏻,傳播為翼,要善於利用校內外資源,抓住中小企業的技術瓶頸和行業的核心訴求,利用小切口撬動效應,加強深度合作,實現相互成就。範濤博士對決策咨詢報告的研究方向、選題🦵🏿、架構及註意事項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決策咨詢專報合理研判是前提,行業調研是基礎,實質問題解決是關鍵。註重積累👍🫃,關心實事,聚焦優勢領域,細分選題,持之以恒🏋🏻♀️,必有收獲。牛森博士提出了AI賦能科研的新思路🌎,從科學研究範式變革、AI4S的主要內容🤸🏼♂️、最新進展、AI賦能科研實踐、科研思考等方面做分享📣。青年教師要緊抓AI賦能科研的先發優勢🤷🏿♀️,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科研創新🧚🏻🛟。何成教授依據自身豐富的科研經驗🧚🏿🍮,針對如何激活青年教師成果轉化科研潛能,進行了深入而實用的分享。通過師傅帶教和實際項目鍛煉成長,青年教師可從參與課題組橫向項目積累經驗逐步成長為主動利用學術會議、校友網絡找項目👱🏼♀️,進而發展成有能力聚焦行業痛點📫,策劃創新有競爭力的項目方案,最終實現個人與科研的雙重成長🍷。
此次論壇的舉辦🚣🏽♂️🧛,充分展現了沐鸣平台青年教師蓬勃向上的科研活力與創新精神🤭。學校將以此為契機,繼續致力於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也希望將有更多傑出的青年教師湧現出來,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推動科技創新👨🏿🦱,助力學校發展。